上行下效
上行下效的意思
行:做;效:仿效。
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
出处:东汉・班固《白虎通・三教》:“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
用法: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贬义。
例子:领导不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都要以身作则,这样上行下效,就能带动大家一同进步。
正音:“行”,读作“xíng”,不能读作“háng”。
辨析:“上行下效”与“步入后尘”有别:“上行下效”侧重于形容上下级之间仿效;“步入后尘”侧重于形容一般人之间的仿效。
歇后语: 月亮走我也走 —— 上行下效
谜语: 1. 影子 (谜底:上行下效)
2. 飞机灭虫 (谜底:上行下效)
3. 月亮走我也走 (谜底:上行下效)
4. 省里带头县 (谜底:上行下效)
故事: 春秋事情,丞相晏婴死后,没人敢在齐王面前讲实话,到处都是奉承声,齐王觉得很奇怪,就找臣子弦章谈论此事。弦章说:“凡事都是上行下效,臣子都是按君王的喜好办事,您喜欢被奉承,他们就奉承您。”齐王觉得很有道理。
上行下效的详细解释
【释义】
在上位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起而效法。#语本汉・班固《白虎通・卷八・三教》。
【典源】
#汉・班固《白虎通・卷八・三教》[1]
教者,何谓也?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民有质朴,不教而成。故《孝经》曰:“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论语》曰:“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尚书》曰:“以教祗德。”《诗》云:“尔之教矣,欲民斯效。”
注解
[1]典故或见于《春秋元命苞》。
参考
《春秋元命苞》(据《太平御览・卷三六○・人事部一・叙人》引)
天人同度,正法相授。天垂文象,人行其事谓之教。教之为言效也,上为下效,道之始也。
【典故】
经学是汉代主要的学术思想,却一直存在著今文经和古文经之间的论争。在东汉章帝时,曾召集当时许多著名的博士、儒生在白虎观论辨异同。会后,班固把讨论成果集结成《白虎通》一书。〈三教篇〉指出“夏人之王教以忠”、“殷人之王教以敬”、“周人之王教以文”。并强调“教”,即是让在下位者有所倣效,也就是在上位者怎么做,在下位者就跟著怎么做。所以《孝经》、《论语》等经书都指出“教”对于化育人民的重要。《诗经》则更明确的说到,在上位者之所以教导在下位者,目的就是要人民跟著效法。后来“上行下效”这句成语就由此演变而出,用来指在上位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起而效法。 在汉代刘向所编纂的《说苑》一书里,〈君道〉篇刚好载录一则故事可以参考。春秋齐景公,有一次设宴招待文武百官,散席之后,大家就一起到广场上射箭取乐。每当齐景公射出一箭,即使没有射中箭靶,群臣们都仍然高声喝采,称赞齐景公箭法如神。但是齐景公一点也不快乐,并且感到纳闷,于是就询问弦章,为什么群臣们会是这样的反应。弦章说:“这是因为那些群臣们不敢批评君王的过错,而古人曾说,国君喜欢吃什么、穿什么,臣下也就跟著喜欢吃什么、穿什么;所以如果国君喜欢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们也就只会向国君奉承,而不会向国君进谏了。”这则故事中蕴含了“上行下效”的意思,正说明了在上位者言行举止的重要。
【书证】
- 01.唐・白居易〈策林二・人之困穷由君之奢欲策〉:“所谓上开一源,下生百端者也。岂直若此而已哉?盖亦君好则臣为,上行则下效;故上苟好奢,则天下贪冒之吏将肆心焉。”
- 02.《旧唐书・卷一九○・文苑列传中・贾曾》:“上行下效,淫俗将成,败国乱人,实由兹起。”
- 03.《朱子语类・卷一六・大学三・传十章释治国平天下》:“味道问『平天下在治其国”。曰:『此节见得上行而下效,又见得上下虽殊而心则一。』」
- 04.《元史・卷九七・食货志五》:“提举司虽以榷茶为名,其实不能专散据卖引之任,不过为运司官吏营办资财而已。上行下效,势所必然。”
- 05.《镜花缘》第五二回:“及周昭王南征之后,礼失乐微,上行下效,故败检失身之人,必先废其礼。”
【用法】
语义指在上位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起而效法。
类别用在“教育感化”的表述上。
例句
①当父母的若不知节俭,儿女就会上行下效,放纵无度。
②在上位者若是行为不端,往往就会产生上行下效的结果。
③自从新经理上任以后,勤勉自励,同仁上行下效,工作绩效大增。
④长辈赌博斗牌,晚辈耳濡目染,自然也成为赌徒,这就叫上行下效。
⑤如果一个社会总是你争我夺,于是上行下效,风俗必然败坏,道德必然沦丧。
⑥上级主管只讲门面排场,下属当然跟著摆阔气,于是形成一股上行下效的邪靡歪风。
上行下效的翻译
- The inferiors imitate the superiors
- 上(うえ)の者(もの)のすることを下(した)の者もまねる
- каков поп,таков и приход
- tel maǐtre,tel val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