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念垂瞳欲相见赏析

《寄赞宁上人》是宋代王之道创作的诗词作品。该诗描绘了作者对赞宁上人的崇敬之情,并表达了想要与赞宁上人相见的愿望。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寄赞宁上人

支公兼有董狐才,
史传修成乙夜开。
天子远酬丹诏去,
高僧不出白云来。
眉毫久别应垂雪,
心印休传本似灰。
若念垂瞳欲相见,
未访西上一浮杯。

诗意和赏析:

《寄赞宁上人》描绘了作者对赞宁上人的崇敬之情,并表达了作者想要与赞宁上人相见的愿望。诗中以对赞宁上人的赞美和思念之情,展示了王之道对高僧的崇敬和仰慕之情。

首句“支公兼有董狐才”,表达了赞宁上人的卓越才能,使他在人们心目中成为令人钦佩的人物。接着,“史传修成乙夜开”,暗指赞宁上人的修行成果,在佛法中独具一格。

接下来的两句“天子远酬丹诏去,高僧不出白云来”,通过对比天子与高僧的行动,表达了赞宁上人的高尚品质和超凡境界。天子遥远赞赏的信诏飞来,而高僧却不离白云之处,彰显了高僧的超脱和清净之境。

下半部分的两句“眉毫久别应垂雪,心印休传本似灰”,表达了作者对赞宁上人的思念之情。作者追忆与赞宁上人的久别之情,希望他能够再次相见。眉毛上的寒毛似乎要下雪一般,内心的印象也不再传递,仿佛一切都变得暗淡无光。

最后两句“若念垂瞳欲相见,未访西上一浮杯”,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渴望与赞宁上人再次相见的心情。作者希望能够拜访赞宁上人,与他共享一杯酒,在西方极乐世界相见。

整首诗以自然的描写和深情的表达,抒发了作者对赞宁上人的敬仰和思念之情。通过细腻的意象和含蓄的语言,展示了王之道在诗词中对高僧境界和修行追求的向往。

王之道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彦猷,庐州濡须人。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岁。善文,明白晓畅,诗亦真朴有致。为人慷慨有气节。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对策极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调历阳丞。绍兴和议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陈辱国非便。大忤秦桧意,谪监南雄盐税。坐是沦废者二十年。后累官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库总目》相山词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