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旅》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描绘了农民在秋天的艰辛生活和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雨过天晴秋收时,豆没鸡兔禾没人。
老农欢笑言路途,十年勤俭无今晨。
无风无雨整一个月,藜羹黍饭供四邻。
天公似乎满足百姓,人事无法一二论。
穷边逃亡者到处满,烧场入室惶恐徘徊。
县令的火杖和鞭箠,解衣乞与依然怒嗔。
我希望人心如同天意,爱护老弱怜悯孤贫。
古代的尧舜是否知晓,诗书到此都成空文。
诗意和赏析:
《秋旅》以农民为主题,通过描绘农民在秋天的收获季节中所面临的困境和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反思。
诗的开头描述了雨过天晴的秋天,但是秋收时节,农作物的收成却不尽如人意。豆子没有了,鸡兔也没有了,禾稻却没有人收割。这种景象暗示着农民们的辛勤劳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接下来,诗中描绘了老农的欢笑,他们用幽默的语言谈论着旅途中的经历。然而,十年的勤俭节约并没有换来今天的早晨,这句话反映了农民长期以来的辛勤劳作和苦难生活。
诗的后半部分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一个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没有风雨,却连续发生了一系列的不公平现象。藜羹和黍饭只能供应给四邻,天公似乎对百姓的需求漠不关心,人事无法评判。农民们在贫困边缘逃亡,即使来到新的地方,也只能感到惶恐和徘徊。县令的火杖和鞭箠成了他们的威胁和恐惧,即使解开衣衫乞求也无济于事,他们依然被怒嗔所困扰。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希望人们的心思能够像天意一样宽广和仁爱,关心和爱护老弱和贫困的人。他提到古代的尧舜,暗示着这个社会问题不是新的,但诗书到了这个时代却只成了空洞的文字,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秋旅》通过揭示农民的苦难和社会的不公,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对人性的思考。诗中使用了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的对比,以及对农民命运的关注,使得整首诗既具有现实的揭示,又抒发了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对人性的悲悯。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