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寻山寺话逡巡赏析

《京口见李侍郎》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诗。诗写了诗人在京口(今南京市区域)遇见了旧识李侍郎的情景。

傞傞江柳欲矜春,
铁瓮城边见故人。
屈指不堪言甲子,
披风常记是庚申。

诗的开篇描绘了春天江边柳树婀娜欲滴的景象,表达出诗人遇见故人的喜悦之情。接下来,诗人提到自己屈指算来已经多少年没有见到李侍郎了,而李侍郎的身份和年纪则以甲子和庚申两个属相来表示,表明了时间的流转和岁月的变迁。

别来且喜身俱健,
乱后休悲业尽贫。
还有杖头沽酒物,
待寻山寺话逡巡。

诗的结尾部分表达出诗人的心境。诗人表示自己与李侍郎相逢,且身体健康,暂时不需要悲伤。虽然经历乱世,事业困顿,但仍旧有一些东西留在自己手中,以杖头去沽酒,可以招待客人。最后,诗人希望能够到山寺中与李侍郎言谈,探讨课题。

通过描写景物、人物和情感变化,这首诗展现了诗人执着于友情、追求真理的精神追求。在经历了动荡的时代,诗人仍然希望与旧友相会,交流思想,寻求心灵的滋养和净化。整首诗意境清新,语言简练,流露出深深的思念之情和对友谊以及高尚追求的赞美之心。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