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中治老有何方赏析

诗词:《对镜偶吟,赠张道士抱元》

闲来对镜自思量,
年貌衰残分所当。
白发万茎何所怪,
丹砂一粒不曾尝。

眼昏久被书料理,
肺渴多因酒损伤。
今日逢师虽已晚,
枕中治老有何方。

中文译文:
闲暇之余,我对着镜子思索自己的容颜,年华已逝,容貌逐渐衰老,这是无可避免的事实。白发如同万茎梗,不知何时开始变白,而这丹砂(指丹药)却从未尝试过。

眼睛昏花已久,长时间的读书和考虑,给予了我的眼睛很大的压力;肺部的口渴多是因为长期的饮酒所导致的伤害。虽然今天我遇到了这位道士,但已经很晚了,那么在枕头上如何治疗老化呢?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由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通过对自身容颜和身体状况的反思,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衰老的感慨。诗人直面镜中的自己,思考着岁月对容貌的摧残,白发和皮肤的老化成为他内心的痛楚。

诗中的丹砂一粒指的是神话中能够延年益寿的丹药,诗人用它来比喻自己从未尝试过保养身体的方法,暗示了自己对年老衰弱的无奈。

接着,诗人提及了眼睛昏花和肺部的损伤,这些都是他长期读书和饮酒所带来的副作用。他对于时光的流逝和身体的衰老感到深深的忧虑。

最后两句,诗人遇到了一位道士,希望能够得到治疗老化的方法,但却觉得时间已经太晚了,无法挽回。这种无奈和对未来的担忧在诗中得到了生动的描绘。

整首诗以自省和自问的方式,抒发了诗人对自身衰老和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寻求延年益寿之道的追求。通过诗人对自身的反思,读者也能够感受到人们普遍面对衰老和时光流逝时的无奈和焦虑情绪。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