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没悬流虽有道,凭陵险地本无心。
未能与物都无碍,咫尺清泉亦自深。
出没悬流虽有道,凭陵险地本无心。未能与物都无碍,咫尺清泉亦自深。
《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杂咏十二首其六吕梁》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出没悬流虽有道,
凭陵险地本无心。
未能与物都无碍,
咫尺清泉亦自深。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在吕梁山道路中的景色和思考。虽然有一条出没于悬崖峭壁之间的小溪,它虽然有一条自己的道路,但它并不在乎这些。作者认识到自然界的万物并不受人为规则的束缚,而自然界中的一切都能自由流动。他也意识到自己尚未能够达到与自然界一样自由的状态,即使是在距离自然界只有咫尺之遥的清泉中,作者的思想仍然有所羁绊。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吕梁山道路中的出没悬流和险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思考和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悬流自有其道,不受外界规则的制约,象征着自然界的自由和无拘无束。相比之下,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受到各种约束,无法达到与自然界一样自由的状态。即使在距离自然界非常近的清泉中,作者的思想依然有所羁绊,这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差异和隔阂。
这首诗词展示了苏辙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自身境遇的思考。它提醒人们要珍惜自然的自由与纯净,并反思自身的束缚和局限。同时,通过描绘吕梁山的景色,诗词还展示了苏辙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感受,以及他对诗意的表达能力。整体而言,这首诗词既富有哲理,又具备美丽的意象,是苏辙在游览吕梁山途中的一次思想和艺术的表达。
hé lǐ gōng zé fù lì xià dào zhōng zá yǒng shí èr shǒu qí liù lǚ liáng
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杂咏十二首其六吕梁
chū mò xuán liú suī yǒu dào, píng líng xiǎn dì běn wú xīn.
出没悬流虽有道,凭陵险地本无心。
wèi néng yǔ wù dōu wú ài, zhǐ chǐ qīng quán yì zì shēn.
未能与物都无碍,咫尺清泉亦自深。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老去在家同出家,《楞伽》四卷即生涯。粗诗怪我心犹壮,细字怜君眼未花。霜落初惊衾簟冷,酒酣犹喜笑言哗。归心知有三秋恨,莫学匆匆下坂车。门前溪水似渔家,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