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三首》是苏辙的一首诗词,描述了南商(即南京)和西洛(即洛阳)两地的官员虚度光阴、怠于职守的情景。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南商西洛曾虚署,
长吏居民怪不来。
妄语自知当见弃,
远人未信本非才。
厌从贫李嘲东阁,
懒学谀张缓两腮。
知有四翁遗迹在,
山中岂信少人哉。
诗意:
诗中描述了南京和洛阳两地的官员虚度光阴、怠于职守的情景。南京和洛阳曾经是两个重要的行政中心,担负着治理和管理的责任。然而,在这两个地方担任官职的长吏们却漠视职责,不顾居民的期望和怀疑。他们虚夸自己的能力,却心知自己应当受到抛弃;远方的人们也不相信他们的才干。诗中还描绘了一些具体的人物,如贫穷的李员外和谀词奉承的张员外,他们对于东阁(即政府机构)漠不关心,懒于学习,慢吞吞地行事。最后,诗人提到了四翁(指古代隐士)的遗迹仍然存在于山中,暗示了这些官员的庸懒和不称职,与那些真正有才干的人相比,实在是少之又少。
赏析:
这首诗词以批判的态度揭示了当时南京和洛阳的官场现象。诗人苏辙以直率的文字,点出了官员们虚度光阴、怠于职守的问题。他指责那些口若悬河、却心知自己无能的官员,以及那些为了谀词奉承而不思进取的人。诗词中的描写形象生动,通过对比贫李和谀张的形象,揭示了他们对政务的怠慢和无能。最后,诗人提到了四翁的遗迹,以对比的方式暗示了那些官员的庸懒和不称职。
整首诗词以简练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官场腐败和官员无能的愤慨之情,展现了苏辙对于时事的敏锐观察和犀利批评。这首诗词通过对具体人物和事件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官场的弊端,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苏辙对于廉政、尽责和能力的追求,以及对于官员应有的职责和担当的期望。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