呉
复制呉字概述
〔呉〕字拼音是wú 部首是口, 总笔画是7画。
〔呉〕字是上中下结构
〔呉〕字仓颉码是RVNC 五笔是KNGW 四角号码是26801 郑码是JZAO
〔呉〕字的UNICODE是5449。 十进制为21577,UTF-32:00005449,UTF-8:E5 91 89。
〔呉〕字的异体字是 吳
呉的意思
呉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丑集上 部首:口部
武英殿刻本: 第415頁,第8字
同文書局本: 第179頁,第4字
標點整理本: 第106頁,第17字
古文: 𡗿 、 𡗾
音《唐韻》:午胡切;《集韻》、《韻會》、《正韻》:訛胡切,𡘋音吾──國名。
《史記・吳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荆蠻,自號句吳。〔註〕宋衷曰:句吳,太伯始所居地名。
《前漢・地理志》:會稽郡,秦置,高帝六年爲荆國,十二年更名吳。
例亦縣名。
《前漢・地理志》:會稽郡吳縣。
例又,《說文》:郡也。
《後漢・郡國志》:吳郡,順帝分會稽置。
《韻會》:吳郡、吳興、丹陽爲三吳。
《正字通》:《水經》以吳興、吳郡、會稽爲三吳,《指掌圖》以蘇、常、湖爲三吳,其說不同。又,〈齊語〉:西服㳅沙西吳。〔註〕雍州之地。
例又,天吳,水神也。郭璞《山海經・贊》:八頭十尾,人面虎身,龍據兩川,威無不震。
例又,《說文》:姓也。
《廣韻》:太伯之後,因以命氏。
音又,《方言》:大也。
《說文》:大言也。
《詩・周頌》:不吳不敖。〔傳〕吳,譁也。又,〈魯頌〉:不吳不揚。
《說文》〔註〕:大言故大口以出聲。今寫詩者,改吳作㕦,又音乎化切,其謬甚矣。〔釋文〕吳,舊如字。何承天云:从口,下大,故魚之大口者名㕦,胡化反,此音恐驚俗也。
〇〔按〕《說文》、《釋文》俱云吳作㕦讀,非。而《玉篇》、《廣韻》、《集韻》、《類篇》、《韻會》諸書,吳字亦皆無去聲一音,惟《正韻》收吳入禡韻,《詩》朱註亦作去聲讀。未知孰是,存以備考。
音又,《集韻》:元俱切,音愚──虞,古作吳。註詳虍部七畫。
《釋名》:吳,虞也。太伯讓位而不就,歸封于此,虞其志也。
例又,與娛通。
《詩・周頌》:不吳不敖。〔疏〕《正義》曰:人自娛樂,必讙譁爲聲,故以娛爲譁也。定本娛作吳。
注解
〔吳〕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上,康熙部首是口部。
〔吳〕字拼音是wú,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口、。
〔吳〕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wú] ⑴ 同“吴”。按
呉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下反切五乎切頁碼第343頁,第16字續丁孫
吳
異體呉、𠯵、吴
姓也。亦郡也。一曰吳,大言也。从夨、口。
鉉注徐鍇曰:「大言,故夨口以出聲。《詩》曰:不吳不揚。今寫《詩》者改吳作㕦,又音乎化切。其謬甚矣。」
𡗾
異體𡗿
古文如此。
附注段玉裁注:「大言非正理也,故从夨、口。」
附注《說文新證》:「从夨口。林義光《文源》謂:『夨象人傾頭形,哆口矯首,讙呼之象。……讙譁之譁、歡娛之娛,並與吳同音,實皆以吳為古文。』」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反切阮孤反頁碼第836頁,第5行,第1字述
姓也,亦郡也。,大言也。從夨、口。
鍇注臣鍇曰:「大言,故夨口以出聲也。《詩・頌》曰:『不不揚,不告於訩。』今寫《詩》者擅改作㕦,又音作華,其謬甚矣。會意。」
反切………頁碼第836頁,第6行,第1字述
古文如此。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下反切五乎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1973頁,第4字許惟賢第863頁,第3字
大言也。
段注大言之上各本有姓也亦郡也一曰吳八字。乃妄人所增。今删正。檢《韵會》本正如是。《周頌・絲衣》、《魯頌・泮水》皆曰不吳。傳箋背云吳,譁也。《言部》曰:譁者,讙也。然則大言卽謂譁也。孔沖遠《詩正義》作不娱。《史記・孝武本紀》作不虞。皆叚借字。大言者,吳字之本義也。引伸之爲凡大之偁。《方言》曰:吳,大也。《九章》。齊吳榜以擊汏。王注。齊舉大櫂。
从夨口。
段注大言非正理也。故从夨口。五乎切。五部。何承天改吳作㕦。音胡化反。其繆甚矣。
𡗾,古文如此。
段注从口大。
白话解释
吴,一种姓氏。也是一个郡的名称。另一种说法认为,“吴”是说大话。字形采用“矢、口”会义。,古文的“吴”写成这样。
字形解说
甲骨文字形像奔走之形、從口,像人奔跑時,兩手前後擺動之形,表示追趕的動作;從口,是說話的動作。表示邊奔跑邊大聲吆喝對方。金文、篆文形變為「從夨口」,「夨」是傾頭,表示傾頭而大聲說話。戰國文字、《說文》古文改從「大、口」,大是人正面站立,已看不出必須大聲說話的原因。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吳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676頁,第5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857頁,第1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651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440頁,第4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407頁,第12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474頁,第4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2513頁,第2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5019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2168頁,第3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268頁,第14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425頁,第13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3523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10119頁【補遺】第17541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1553頁,第1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877頁【崇文】第3505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417頁 |
17 | 說文新證 | 第767頁,第1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八冊,第813頁,第3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964頁,第5字 |
呉字的翻译
- one of warring states; surname
呉的字源字形
商 金文 商或西周早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早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晚期
春秋 金文 春秋
春秋 玉书 侯马盟书
春秋 篆书 石鼓文
战国 金文 战国晚期
战国 金文 战国
楚〔战国〕 简 郭店
楚〔战国〕 简 包山
楚〔战国〕 简 曾侯乙墓
楚〔战国〕 简 新蔡葛陵
楚〔战国〕 简 上博
汉 简 张家山
汉 石经 熹平石经
东汉 传抄 说文解字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宋 传抄 汗简
宋 传抄 古文四声韵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