皤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午集中 部首:白部
武英殿刻本: 第1888頁,第16字
同文書局本: 第789頁,第18字
標點整理本: 第745頁,第18字
音《唐韻》:薄波切;《集韻》:蒲波切;《韻會》、《正韻》:蒲禾切,𡘋音婆。
《說文》:老人白也。
《博雅》:白也。
《玉篇》:素也。
《易・賁卦》:賁如皤如。〔疏〕皤是素白之色。
例又,大腹也。
《左傳・宣二年》:城者謳曰:皤其腹。〔疏〕皤是腹之狀。
例又,腹下白處。韓愈〈月蝕〉詩:弊蛙拘送主官府,帝箸下腹嘗其皤。
例又,豐多貌。左思〈魏都賦〉:行庖皤皤。
例又,草名。
《爾雅・釋草》:蘩,皤蒿。〔疏〕凡艾白色爲皤蒿。
例又,與番通。班固〈辟雍〉詩:皤皤國老。〔註〕𩯭白貌。
《書・秦誓》、《史記・秦本紀》俱作番番。
音又,《廣韻》:博禾切;《集韻》:逋禾切,𡘋音波──義同。
音又,《集韻》:蒲官切,音槃──馬馽足橫行曰皤。
《易・賁卦》:賁如皤如。董遇說。
例《說文》或作𩕏。
注解
〔皤〕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中,康熙部首是白部。
〔皤〕字拼音是pó,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白、番,五行属水。
〔皤〕字造字法是形声。从白,番声。本义是白色。
〔皤〕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pó] ⑴ 形容白色⑵ 大(腹):“~其腹”。
皤的康熙字典解释由玉文惠整理。皤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