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辰集下 部首:欠部
武英殿刻本: 第1369頁,第3字
同文書局本: 第572頁,第18字
標點整理本: 第521頁,第18字
音《唐韻》、《正韻》:許及切;《集韻》、《韻會》:迄及切,𡘋音吸。
《說文》:縮鼻也。一曰斂氣也。老子《道德經》:將欲歙之,必故張之。
《淮南子・精神訓》:開閉歙張,各有經紀。
例又,與翕同。
《前漢・韓延壽傳》:郡中歙然。〈匡衡傳〉:歙然歸仁。又,《詩・小雅》翕翕訿訿,《漢書》作歙歙訿訿,《荀子》作噏噏呰呰。
例又,與脅通。張衡〈應閒〉:干進苟容,我不忍以歙肩。〔註〕歙,亦脅也。
例又,芔歙,林木鼓動之聲。司馬相如〈上林賦〉:藰蒞芔歙。〔註〕芔,古卉字。
例又,歙赩,赤色盛貌。王延壽〈魯靈光殿賦〉:皓壁𣉞曜以日照,丹柱歙赩以電烶。
音又,《廣韻》:書涉切;《集韻》、《韻會》、《正韻》:失涉切,𡘋音攝──義同。
音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丹陽有歙縣。〔師古註〕音攝。
《廣輿記》:𡽪州府,晉曰新安,隋唐曰歙州,今爲縣,屬𡽪州府。
音又,《集韻》:虛涉切,音偞──懼貌。或作惵。
注解
〔歙〕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下,康熙部首是欠部。
〔歙〕字是多音字,拼音是xī、shè,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翕、欠,五行属土。
〔歙〕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xī] ⑴ 收敛,吸进:“将欲~之,必固张之”。⑵ 古同“翕”,和洽。㈡ [shè] ⑴ 〔~县〕地名,在中国安徽省。简称“歙”,如“~砚”。
歙的康熙字典解释由玉文惠整理。歙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