楛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辰集中 部首:木部
武英殿刻本: 第1288頁,第3字
同文書局本: 第540頁,第3字
標點整理本: 第486頁,第3字
音《唐韻》、《正韻》:侯古切;《集韻》、《韻會》:後五切,𡘋音戸。
《說文》:木也。
《書・禹貢》:惟箘、簵、楛,三邦底貢厥名。〔註〕楛,中矢榦。〈魯語〉:武王時,肅愼氏貢楛矢石砮,長尺有咫。
例又,《詩・大雅》:榛楛濟濟。陸璣《草木疏》:形似荆而赤莖,似蓍。
音又,凡器物堅好曰功,濫惡曰楛。
《荀子・勸學篇》:問楛者勿吿也,吿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註〕康五切,音苦。
《韻會》:果五切。
注解
〔楛〕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中,康熙部首是木部。
〔楛〕字是多音字,拼音是kǔ、hù,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木、苦,五行属-。
〔楛〕字造字法是形声。从木,苦声。( hù )。本义是①一种树。《说文》:“楛木也。”《韩非子·十过》:“有楛高至于丈。”②谓器物粗劣不坚固。
〔楛〕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kǔ] ⑴ 粗劣,不坚固,不精致㈡ [hù] ⑴ 古书上指荆一类的植物,茎可制箭杆。
楛的康熙字典解释由玉文惠整理。楛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