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ㄨˊ

灬部 共12画 上下结构 U+7121
汉语字典

灬部

12画

8画

上下结构

wu

RLGO 86 、 TGLO 98

OTF

MAEU

80331

7121

[311222214444] 撇、横、横、竖、竖、竖、竖、横、点、点、点、点

無字概述

折叠展开

〔無〕字拼音是wú 部首是灬, 总笔画是12画。

〔無〕字是上下结构

〔無〕字仓颉码是OTF 五笔是RLGO 86 、 TGLO 98 四角号码是80331 郑码是MAEU

〔無〕字的UNICODE是7121。 十进制为28961,UTF-32:00007121,UTF-8:E7 84 A1。

〔無〕字的异体字是

無的笔顺

折叠展开

無的意思

折叠展开

1ㄨˊ

基本解释

没有,跟“”相对。《玉篇•亡部》:“無,不有也。”《廣韻•虞韻》:“無,有無也。”

哲学概念。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老子》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间隙。《爾雅•釋詁下》:“無,閒也。”

非,不是。《禮記•禮器》:“忠信之人,可以學禮。苟無忠信之人,則禮不虚道。”

荒芜。后作“”。《楚辭•九辯》:“塊獨守此無澤兮,仰浮雲而永歎。”

代词。表示不定指的人、事物、时间、处所等,相当于“没有哪个”、“没有法子”。如:无可奈何。《孟子•梁惠王上》:“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副词。➊表示否定。➀相当于“”。《書•洪範》:“無偏無黨,王道蕩蕩。”➁相当于“”。《荀子•正名》:“志輕理而不重物者,無之有也;外重物而不内憂者,無之有也;行離理而不外危者,無之有也;外危而不内恐者,無之有也。”➋表示反诘,相当于“得无”。《儀禮•士喪禮》:“哀子某,為其父某甫筮宅,度兹幽宅,兆基無有後艱?”➌表示疑问,用在句尾,相当于“”、“”。唐朱慶餘《近試上張籍水部》:“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连词。➊表示条件关系,相当于“无论”、“不论”。《詩•魯頌•泮水》:“無小無大,從公于邁。”➋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即使”。裴学海《古書虚字集釋》卷十:“無,猶雖也。”

助词。用于句首。《詩•大雅•文王》:“王之藎臣,無念爾祖。”

”。副词。不要。《書•益稷》:“無若丹朱傲,惟慢遊是好。”

通“幠( hū )”。覆盖。《荀子•禮論》:“無帾絲歶縷翣,其䫉以象菲帷幬尉也。”

姓。《正字通•火部》:“無,姓。漢無且;明無能。”

详细解释

名词

1.會意。據甲骨文字形,象一個人持把在跳舞。卜辭、金文中“無、舞”同字。本義:樂舞。

2.同本義sing and dance

3.哲學範疇,指無形、無名、虛無等,或指物質的隱微狀態nihility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老子》

沒有,跟“”相對 not have; there is not 無,不有也。——《玉篇》 無若丹朱傲。——《書·益稷》 無偏無黨。——《書·洪範》 無內人之疏,而外人之親。——《荀子·法行》 事不耳聞目睹而臆斷其有無,可乎?——蘇軾《石鐘山記》 無不伸頸。——《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無不變色。 無不畢肖。——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無不驚爲生人。 又如:無顏落色(面色發白,沒有顏色);無頭面(沒有頭緒);無是處(毫無辦法;沒有一點兒好處);無纖掐(沒有一點);無氣歇(沒歇一口氣,沒有停息);無回豁(沒有反應);沒幹淨(不罷休,沒完沒了);無存濟(無辦法,難以應付);無笆壁(無依靠;無辦法);無路求生;無干(沒關係;不相干);無方(無常;沒有固定的行止、住處等);無虞(無誤)

副词

1.不,表示對動詞或形容詞的否定not

臣是以無請也。 —— 《韓非子·喻老》請無攻宋矣。 —— 《墨子·公輸》不若無聞。 —— 《呂氏春秋·慎行論》可以無悔矣。 —— 宋·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無偏無黨(公正而不偏袒);無何(不久);無過(不過;無非;不外);無厭(不滿足)

2.通“”,表示勸阻或禁止,可譯爲“不要”、“don't

無偏無黨,王道蕩蕩。 —— 《書·洪範》無對靡於爾邦。 —— 《詩·周頌·烈文》唯吾子戎車是利,無願士宜。 —— 《左傳·成公二年》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論語·學而》無相忘。 —— 《史記·陳涉世家》無望其速成。 —— 唐· 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無怪乎其私之。 —— 清· 黃宗羲《原君》無生帝王家。

無休外(不要見外);無失其時;無落(別誤;不要落空);無得(不得;不能);無論(不要說)

3.未,不曾,沒no, not

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 —— 沈括《夢溪筆談》

4.不必,不值得need not; not have to; be not worth

渫惡吏忍於鬻獄,無責也。 —— 方荀《獄中雜記》

5.另見 mó(南無)

代词

表示不定指的人、事物、時間、處所等 nothing 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無如季相。——《漢書·高帝紀》 城牢糧足,不可憂也。——《資治通鑑》 又如:無移時(不一會兒;時間不久);無一時(不一會兒;時間不久);無明夜(不分白天黑夜);無定着(沒有固定的地方);無倒斷(沒完沒了);無碑記(無數;不可計數);無般(樣樣,處處)

連接詞組或分句,表示在任何條件或情況下都是如此,相當於“不論”、“無論” regardless of 無少長皆斬之。——《漢書·高後紀》 無貴無賤。——唐· 韓愈《師說》 無長無少。 又如:事無大小,都有人負責;事無鉅細,他都認真去幹;無上無下。

語氣詞

1.用在句首,無義。

今王公大人,雖無造爲樂器,以爲事乎國家。 —— 《墨子》

2.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語氣,可譯爲“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 白居易《問劉十九》

2ㄇㄛˊ

基本解释

〔南無〕见“”。

详细解释

1.無 mó。

2.——“南無”( nāmó ):佛教用語,表示對佛尊敬或皈依。

3.另見 wú。

1ㄨˊ

详细解释

没有。

《孙子•军争》:“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史记•卷一○三•万石君传》:“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

有头无尾、独一无二。

1.不要。

《孟子•告子下》:“无曲防,无遏籴。”南朝梁•刘孝威〈公无渡河〉诗:“请公无渡河,河广风威厉。”

2.未。

《荀子•正名》:“志轻理而不重物者,无之有也;外重物而不内忧者,无之有也。”唐•杜甫〈丹青引〉:“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

3.不论、不管。

《诗经•鲁颂•泮水》:“无小无大,从公于迈。”

事无大小,都由他决定。

4.不、没。

《书经•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南朝宋•鲍照〈代陈思王京洛篇〉:“珠帘无隔露,罗幌不胜风。”

5.非、不是。

《礼记•礼器》:“忠信之人,可以学礼,苟无忠信之人,则礼不虚道。”

1.用于句首。无义。

《诗经•大雅•文王》:“王之荩臣,无念尔祖。”《左传•隐公十一年》:“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

2.用于句末。

唐•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诗:“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姓。如汉代有无且。

2ㄇㄛˊ

详细解释

参见“南无”条。

1ㄨˊ

详细解释

1.没有(与“”相对)。

独一无二、无照驾驶、无缘无故、无动于衷。

2.不。

毫无保留、时日无多。

3.连词。连接任意的条件,表示虽然条件不同,但结果相同,相当于“不论”、“不管”。

事无巨细,他都要过问、事无大小,他都兼顾。

4.姓。

2ㄇㄛˊ

详细解释

参见【南无】。

無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巳集中 部首:火部

武英殿刻本: 第1609頁,第6

同文書局本: 第673頁,第26

標點整理本: 第624頁,第2

古文: 𣞤𣚨𠘩

唐韻》:武扶切;《廣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𡘋音巫。
說文》:亡也。
玉篇》:不有也。
書・舜典》:剛而無虐,𥳑而無傲。又,〈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又,《爾雅・釋詁》:虛無之閒也。〔註〕虛無皆有閒隙。老子《道德經》: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周子《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

又,《禮・三年問》:無易之道也。〔註〕無,猶不也。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越巂郡會無縣。

又,姓。
正字通》:漢,無且明、無能。

又,《廣韻》:漢複姓。無庸、無鉤,俱出自楚。

又,文無,藥名。
古今注》:相別贈之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

又,《說文奇字》作无。
玉篇》:虛无也。
周易》無字俱作无。

又,《集韻》或作亡。
詩・衞風》:何有何亡。

又,通作毋。
》無逸,《史記・魯世家》作毋逸。

又,通作毛。
後漢・馮衍傳》:飢者毛食。〔註〕《衍集》毛作無。今俗語猶然。或古亦通乎。
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
通雅》:江楚廣東呼無曰毛。

又,《集韻》或作武。
〇〔按〕〈禮器〉詔侑武方。〔註〕武當爲無聲之誤也。鄭註明言其誤。
集韻》合無、武爲一,非。

集韻》:無或作橆。
韻會》:橆本古文蕃橆字,篆借爲有無字,李斯變隷變林爲四點。
〇〔按〕《說文𣠮,从亡無聲,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義各別,不云相通;且有無與蕃橆義尤相反,不應借用。
玉篇》、《集韻》、《韻會》俱非;《韻會》蕃橆作蕃𣞣,尤非。

又,按《讀書通》云:通作勿、莫、末、沒、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義通,或止音近,實非一字也。
讀書通》誤。

又,梵言南無呼那謨。那,如拏之上聲;謨,音如摩──猶云歸依也。

注解

〔無〕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中,康熙部首是火部

〔無〕字拼音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灬

〔無〕字造字法是會意。據甲骨文字形,象一個人持把在跳舞。卜辭、金文中“無、舞”同字。本义是樂舞。

〔無〕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wú] ⑴ 没有,跟“有”相对。《玉篇•亡部》:“無,不有也。”《廣韻•虞韻》:“無,有無也。”⑵ 哲学概念。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老子》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⑶ 间隙。《爾雅•釋詁下》:“無,閒也。”⑷ 非,不是。《禮記•禮器》:“忠信之人,可以學禮。苟無忠信之人,則禮不虚道。”⑸ 荒芜。后作“蕪”。《楚辭•九辯》:“塊獨守此無澤兮,仰浮雲而永歎。”⑹ 代词。表示不定指的人、事物、时间、处所等,相当于“没有哪个”、“没有法子”。如:无可奈何。《孟子•梁惠王上》:“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⑺ 副词。➊表示否定。➀相当于“不”。《書•洪範》:“無偏無黨,王道蕩蕩。”➁相当于“未”。《荀子•正名》:“志輕理而不重物者,無之有也;外重物而不内憂者,無之有也;行離理而不外危者,無之有也;外危而不内恐者,無之有也。”➋表示反诘,相当于“得无”。《儀禮•士喪禮》:“哀子某,為其父某甫筮宅,度兹幽宅,兆基無有後艱?”➌表示疑问,用在句尾,相当于“不”、“没”。唐朱慶餘《近試上張籍水部》:“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⑻ 连词。➊表示条件关系,相当于“无论”、“不论”。《詩•魯頌•泮水》:“無小無大,從公于邁。”➋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即使”。裴学海《古書虚字集釋》卷十:“無,猶雖也。”⑼ 助词。用于句首。《詩•大雅•文王》:“王之藎臣,無念爾祖。”⑽ “毋”。副词。不要。《書•益稷》:“無若丹朱傲,惟慢遊是好。”⑾ 通“幠( hū )”。覆盖。《荀子•禮論》:“無帾絲歶縷翣,其䫉以象菲帷幬尉也。”⑿ 姓。《正字通•火部》:“無,姓。漢無且;明無能。” [mó] ⑴ 〔南無〕见“南”。

無的康熙字典解释由玉文惠整理。無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無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二下反切武扶切頁碼424頁,第6

𣠮

異體𣞣、無

𣠮亡也。从兦𣞤聲。

无奇字𣞣,通於元者,虛𣞣道也。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

附注吳大澂古籀補:「古『無』字不从『亾』。」

附注《說文新證》:「亡(讀同無)或無的分化字,从亡、無,兩者都兼聲也兼義。」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四反切文區反頁碼1011頁,第6行,第1

无亡也。從亡橆聲。

鍇注臣鍇曰:「橆音武。」

反切………頁碼1011頁,第6行,第2

奇字。無通於无者,虚無道也。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

鍇注臣鍇曰:「无者,虚無也。無者對有之稱,自有而無。无謂萬物之始。未始有有始也,道者象帝之先道者,始初之爲也,實無也。無則不容立言,故強名之曰道。強者非得意而樂受之言,欲明其趣,故強引而名之以爲立言之本。夫天地之初,天動而上,地成而下,水流溼,火就燥,誰使之然哉?故歸之自然。無動而生有,無者有初也。夫謀事在治,其始及其中也,則不足以治之矣,故道每貴於无,无則易治,是以聖人尚簡。《易》乾以《易》知坤,以簡能者據其初也。若治器先治其鑛璞,故曰通於无。虚无,道也。《淮南子》曰:『天不滿西北。』至此屈曲也,不滿則无也。若如初說,則中橫畫直;如王述說,中橫畫垂,俱指事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二下反切武夫切古音第五部頁碼2535頁,第2許惟賢1102頁,第1

无亡也。

段注凡所失者,所未有者皆如逃亡然也。此有無字之正體。而俗作無。無乃𣞤之隷變。𣞤之訓豐也。與無義正相反。然則隷變之時。昧於亡爲其義。𣞤爲其聲。有聲無義。殊爲乖繆。古有叚𣞤𣠮者。要不得云本無二字。漢隷多作𣠮可證也。或叚亡爲無者,其義同。其音則雙聲也。

从亡。𣞤聲。

段注按不用莫聲而用𣞤聲者,形聲中有會意。凡物必自多而少而無。《老子》所謂多藏必厚亡也。武夫切。五部。古音武夫與莫胡二切不別。故無,模同音。其轉語則《水經注》云燕人謂無爲毛,楊子以曼爲無,今人謂無有爲𣳚有皆是也。

无,奇字無也。

段注謂古文奇字如此作也。今六經惟易用此字。

通於元者。

段注元俗刻作无。今依宋本正。《禮運》曰:是謂合莫。注引《孝經說》曰:上通元莫。《正義》云:上通元莫者,《孝經緯》文。言人之精靈所感。上通元氣寂寞。引之者證莫爲虛無也。正本元字作无。謂虛無寂寞。義或然也。按此注疏今本譌誤不可讀。而北宋本可據正。疏正本字當是《定本》之誤。謂鄭引上通元莫,顏師古《定本》作无莫也。依許云通於元者,虛无道也。則《孝經緯》必作元莫矣。葢其義謂上通元始。故其字形亦用元篆。上毌於一。

虛无道也。

段注謂虛无之道上通元氣寂寞也。《玉篇》曰:无,虛无也。奇字之无與篆文之𣞤義乃微別。許說其義。非僅說其形也。

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

段注此稱王育說又无之別一義也。亦說其義。非說其形。屈猶傾也。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見《列子》及《素問》。天傾西北者,謂天體不能正圜也。

白话解释

無,没有。字形采用“亡”作边旁,采用“無”作声旁。“无”,这是一个奇字,是“元”的撇画向上贯通而产生的奇字。王育说,天穹向西北弓屈叫作“无”。

字形解说

甲骨文、金文字形皆從大、手中持物,正像人兩手持舞具而舞的樣子,為「舞」、「無」之初文。戰國楚系文字其上部作四豎二橫畫,下部作二木形,已不見舞蹈之意,而秦系文字仍作從大、兩手持舞具之形。篆文字形則於秦系文字之中加一「亡」字,成為從亡、?聲之形構,隸定當作「?」,而與「舞蹈」字區別為二。「亡」為逃亡,引申為消失、沒有,作為形符,表示義與消失、沒有有關;?,隸變作「無」,義為舞蹈,於此作為不示義的聲符,表示音讀。隸書從篆文之形而隸定作「」,或省變為「」,從火、?省聲,為今日通行之形。《說文》另收有奇字「」,隸定作「」,未詳構字之意。在六書中,甲骨文、金文及戰國文字字形屬於合體象形,篆文、隸書及楷書字形屬於形聲。

無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839頁,第4字
2陳昌治本第1075頁,第6字
3黃侃手批第803頁
4說文校箋第560頁,第12字
5說文考正第504頁,第1字
6說文今釋第1859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3124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6254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687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334頁,第9字
11標注說文第538頁,第3字
12說文注箋第4428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12409頁【補遺】第17877頁
14通訓定聲第1596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1105頁【崇文】第4417頁
16說文句讀第1829頁
17說文新證第872頁,第1字
18章授筆記第531頁,第2字
19古字詁林第九冊,第1010頁,第1字
20古字釋要第1177頁,第2字

無字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negative, no, not; lack, have no
  2. Nichts (Philos)​, es hat nicht , fehlen, un- , keiner, keine , nein, nicht, ohne
  3. non, 71e radical

無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無(甲骨文·商·𠂤组) 甲骨文 𠂤组

無(甲骨文·商·花东子卜辞) 甲骨文 花东子卜辞

無(甲骨文·商·宾组) 甲骨文 宾组

無(甲骨文·商·𠂤宾间) 甲骨文 𠂤宾间

無(甲骨文·商·历组) 甲骨文 历组

無(甲骨文·商·无名组) 甲骨文 无名组

無(甲骨文·商·𠂤历间) 甲骨文 𠂤历间

無(甲骨文·商·何组) 甲骨文 何组

無(金文·商·商) 金文

無(金文·西周·西周早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早期

無(金文·西周·西周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無(金文·西周·西周中期或晚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或晚期

無(金文·西周·西周晚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無(金文·西周·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

無(金文·春秋·春秋早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早期

無(金文·春秋·春秋中期) 春秋 金文 春秋中期

無(金文·春秋·春秋晚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晚期

無(金文·春秋·春秋) 春秋 金文 春秋

無(玉书·春秋·侯马盟书) 春秋 玉书 侯马盟书

無(金文·战国·战国早期) 战国 金文 战国早期

無(金文·战国·战国中期) 战国 金文 战国中期

無(金文·战国·战国晚期) 战国 金文 战国晚期

無(金文·战国·战国) 战国 金文 战国

無(简·楚〔战国〕·郭店) 楚〔战国〕 郭店

無(简·楚〔战国〕·包山) 楚〔战国〕 包山

無(简·楚〔战国〕·天星观) 楚〔战国〕 天星观

無(简·楚〔战国〕·望山) 楚〔战国〕 望山

無(简·楚〔战国〕·九店) 楚〔战国〕 九店

無(简·楚〔战国〕·曾侯乙墓) 楚〔战国〕 曾侯乙墓

無(简·楚〔战国〕·子弹库) 楚〔战国〕 子弹库

無(简·楚〔战国〕·上博) 楚〔战国〕 上博

無(简·楚〔战国〕·新蔡葛陵) 楚〔战国〕 新蔡葛陵

無(简·楚〔战国〕·港中大) 楚〔战国〕 港中大

無(简·秦·睡虎地) 睡虎地

無(简·汉·张家山) 张家山

無(石经·汉·熹平石经) 石经 熹平石经

無(石经·唐·开成石经) 石经 开成石经

無(传抄·唐·唐代石刻篆文) 传抄 唐代石刻篆文

無(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無(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無(传抄·宋·汗简) 传抄 汗简

無(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传抄 古文四声韵

無(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無(传抄·宋·古文砖) 传抄 古文砖

無(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無(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